工信局“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来源:西丰县发改局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7日

工业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全民创业”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我县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工业经济夯实基础稳步提升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民营富县战略,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高运行质量,推进技术创新,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我县工业经济成就显著。

1、工业经济总量增长迅速,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企业由“十五”末期的2783户发展到2010年末期的3533户。2010年我县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0.7亿元,比“十五”末期的33.5亿元增长了170.7%,年均递增22%;完成工业增加值21.3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了204.2%,年均递增24.9%;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30.59%。完成实缴税金9943万元,比“十五”末期增长了242%,年均递增27.9%;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7.8亿元;完成工业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47.2亿元。

2、规模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我县继续大力发展规模企业,规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原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到2010年末,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9户,比“十五”末期增加30户。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比“十五”末期的8.77亿元增长了470.1%,年均递增41.6%;完成工业增加值13.6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了542.5%,年均递增45%;完成实缴税金2796.9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87.5%,年均递增13.4%。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由2005年的2户发展到13户;产值超亿元企业由1户发展到5户;发展产值超5亿元企业2户。固定资产超亿元的企业有2户,纳税超百万元的企业有6户,均比“十五”末期有较大增长。

3、产业结构日趋完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经过5年的再调整,我县工业基本形成了医药保健品、冶金铸造、纺织服装等几大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呈现较大变化。2010年规模医药保健品企业实现产值57152万元,是“十五”末期的6.7倍,占全县规模产值的11.4%;冶金铸造企业实现产值25.3亿元,是“十五”末期的6.64倍,占全县规模产值的50.6%;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产值43523万元,是“十五”末期的6.06倍,占全县工业产值的9%;以上三大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71%,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

4、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十一五”末期开发新产品115个,获得国家专利  项,“十一五”期间工业技术改造投入37.7亿元。我县的许多工业产品行销全国,有些产品出口到日、韩及东南亚、非洲、欧美等国,有些产品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称号,有些产品获得国家专利。我县人参、鹿茸中草药材等土特产品享誉东南亚,乌鸡蛋黄油、林蛙油、鹿茸原枝切片等保健品在东北亚工业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美麟集团自主研发生产的“美麟牌”蚕丝被2007年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国家免检产品。此项产品填补了我市国家名牌产品的空白,为我市争得了荣誉。易兴丝绵厂生产的“易立欣”牌蚕丝被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名牌产品。

5、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园区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医药保健品产业园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可入驻企业300 户,2平方公里起步区已实现“七通一平”,现已入驻企业77家,成为我县鹿产品加工及医药保健品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平台。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可入驻企业350户以上。是我县的冶金铸造机械加工产业基地。起步区面积3平方公里,投资2亿元,2010年底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七通一平”,现已入驻企业20户。

6、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继“十五” 末期,“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有企业继续进行经营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实现了国有资本向民营资本的置换,把工业经济的着力点和重点转向最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现在,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县经济的主体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底,我县民营工业企业达到3533家,其中规模企业79家,民营企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生产总值的98%以上。

(二)“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评价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质量较高,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工业体系日趋完善,工业经济总量扩张迅速,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但是,我县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工业经济总量尚小,在全市排名靠后,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资源初加工型企业多,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企业少;初端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规模企业不大,小企业不多,尤其骨干龙头企业不多。

企业产权改革虽然基本完成,但与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还未完全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缺少核心竞争力。

(三)“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 “开放立县、工业强县、流通活县、民营富县、生态兴县”五大战略的指引下,我县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省委省政府“突破辽西北”战略、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支持西丰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两园一中心” 打造全县工业格局,发展工业经济,虽成效显著,但差距依然较大,西丰工业崛起振兴突破重围仍任重而道远。

二、“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深入实施“开放立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生态兴县、全民创业”五大战略,抓住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发展速度增快、经济运行质量提升这个中心环节,以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鹿茸保健品产业园区和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为方向,以强县富民升位为宗旨,重点建设机械装备制造、医药保健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速提升工业化水平,为西丰“三点一线”工业区建设奠定基础,实现西丰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二)工业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比2010年年均增长28.5%;工业增加值实现92亿元,比2010年均增长33.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8%以上。工业税收实现20亿元。

规模企业发展到400户以上,完成规模工业企业产值320(340)亿元,比2010年年均递增45%;完成规模增加值82(80)亿元,比2010年年均递增46.3%;发展产值超10亿元企业10户以上,产值超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企业5户以上,产值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15户以上。

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年均增长13.5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2%以上,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0亿元,年均增长12%,完成重点工业项目建设25项

新产品开发累计实现150项,争创省以上优秀新产品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个,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要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新创省级名牌产品20个,国家名牌产品10个。

  三、“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建设“三点一线”工业区

根据全县县情、区域特点,以高速公路、辽西铁路、辽开公路三条交通动脉为轴,规划建设33平方公里的“三点一线”工业区。“三点”即:郜家店工业园、医药保健品产业园、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一线”即:西起西丰县郜家店县界,东至安民镇,沿高速公路、辽西铁路、辽开公路35公里为一线两侧经济带。通过建设“三点一线”工业区,把医药保健品产业园和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成全县工业经济两大先导区,把郜家店园区、西丰城区、更刻乡建设成全县工业经济的三个延伸区,使全县四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向 “三点一线”工业区集聚。

到“十二五”期末,“三点一线”工业区形成规模,将集聚全县人口的60%,就业岗位的70%,实现工业总产值295亿元,占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实现增加值85亿元,成为产业密集、城镇集中、发展强劲的经济隆起带。

(二)建设两大“双百”工业园区

经过“十二五”期间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和医药保健品产业园两个园区企业分别达100户以上,产值分别超100亿元。

一是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园区以冶金铸造和机械加工为主导产业,全力打造辽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铸造产业集群。园区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总投入约6亿元,达到“七通一平”标准。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入驻企业50户,实现100万吨铸件产品产能,产值达110亿元,实现税收7亿元。

二是医药保健品产业园。位于西丰县城西侧,是沈铁工业走廊“一体两翼”中重要一“翼”,是铁岭市17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园区依托西丰县丰富的人参、鹿茸、柞蚕、林蛙、中草药等资源,发展鹿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医药保健品及其他综合产业。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可利用面积6.5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入7.6(7.5)亿元。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入驻企业达到200户,产值120(130)亿元,税收9亿元。

(三)做大做强机械装备制造、医药保健品两大产业集群和五大主导产业

一是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聚集地为安民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围绕宏运铁矿资源及辽宁隆达25万吨优质铸造生铁资源,以辽宁隆达集团和沈阳机床西丰铸造公司为基础,以沈阳机床、长春一汽、辽宁专用车基地等大型企业及基地为依托,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期间,通过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全面引进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物流运输业,形成强势产业集群。到2015年,实现产值120亿元。

二是医药保健品产业集群。是铁岭市十大重点建设集群之一。围绕鹿、林蛙、中草药等资源,发展鹿产品加工及医药、保健品产业。集群以金丹药业、鹿宝堂药业、鹿源药业等企业为基础,依托北京同仁堂、南药集团等知名企业和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平台发展壮大产业集群,通过加强合作,提高集群科技含量,走新型现代医药产业发展之路。重点建设鹿宝堂药业年产千吨鹿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吉达公司年产1200吨鹿系列产品技术改造项目及民和鹿业鹿产品加工项目等一批项目。到2015年,集群内企业总户数达到240户,实现产值145亿元。

三是有色金属加工产业。依托金兴铜业、鹏大铸造等企业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能力,从外地收购原料,进行加工制造。同时,加大相关行业招商力度,广泛引进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到2015年,实现产值40亿元。

四是矿产资源开发产业。依托全县石灰石、大理石、陶瓷土、钼矿等矿产资源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建筑保温材料、轻体环保空心砖产业,着力建设元宝矿业珍珠岩开发、涌泉建筑保温材料生产等项目;平岗凌云钼矿开采与精选、大理石开采加工、陶瓷土开发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实现产值45亿元。

五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强柞蚕资源、玉米、肉牛、生猪、榛子、食用菌、山野菜等农业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以柞蚕丝系列产品为重点的服装加工业,塑造以“天然”为主题的西丰服装纺织工业和产品的形象。发挥辽宁美麟集团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优势,实施高档柞蚕丝保暖内衣系列产品技术改造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做大秦泰服装、立信毛衫、易兴丝绵等龙头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抢占国内外市场。建设铁岭千水玉米系列产品加工、中敖西丰清真肉牛加工厂扩建、东日家禽肉鹅系列产品加工、盛金元冷冻食品、山野菜加工等项目,积极建设年产3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到2015年,绿色有机米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蔬菜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肉牛年加工能力达4万头。到2015年,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

四、“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是成立工业园区建设管理机构—西丰县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隶属于县经委管理,具体负责全县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工作。

二是成立“三点一线”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闫立峰、县长李军担任,副组长由各位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各有关单位组成。“三点一线”工业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委,主任由宋秋雨兼任。

三是经委作为全县工业经济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业经济的宏观调控、运行监测、调度分析和考评管理。

四是县委、县政府要对工业经济的责任单位实行目标管理考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兑现奖惩。

(二)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承载功能,提高承载能力,筑巢引凤,为企业发展提供平台。

(三)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省委省政府“突破辽西北”战略、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支持西丰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工业企业在税费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四)改善工业发展的环境。环境是工业发展的土壤。一是加强硬环境建设,加大交通、供水、供暖、通讯、工业园区“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二是加强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倡导主动服务、跟踪服务、延伸服务、规范服务,延长服务链条。简化办事程序和审批手续。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坚持依法行政,服务公开、透明。严格执行软环境建设的有关规定。

(五)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加大技改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建设,开发新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六)举全县之力招商引资。借助域外资金和技术发展本县工业。开展亲情招商、以商招商、项目招商、以地招商、飞地招商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建立招商引资的长效机制。落实领导责任,实行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将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确保招商引资任务落实到人,同时,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各镇,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招商的工作机制。建立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制定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兑现奖惩。

(七)大力发展规模经济。一方面帮助现有企业进行第二次创业,指导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通过新上项目培育规模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继续

(八)推进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工业企业的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形成结构比较合理,基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