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西丰县发改局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7日

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西丰县发展和改革局

2015年12

 

第一章  评估“十二五” 厘清发展基础 - 1 -

第一节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 1 -

第二节  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 3 -

第三节  城乡社会发展不断进步 - 6 -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 - 10 -

第二章 抢抓发 激活后发优势 - 12 -

第一节  总体发展环境 - 12 -

第二节  交通信息优势 - 13 -

第三节  特色资源优势 - 14 -

第四节  生态人文优势 - 15 -

第三章  明确总思路 绘制发展蓝图 - 15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5 -

第二节  发展理念 - 16 -

第三节  发展目标 - 17 -

第四章  完善空间格局 调优发展模式 - 19 -

第一节  空间布局 - 19 -

第二节  发展模式 - 21 -

第五章  强化农业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21 -

第一节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 22 -

第二节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23 -

第三节  提升农业服务水平 - 24 -

第四节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 24 -

第六章  发展命健康产业 构建工业经济新格局 - 27 -

第一节  打造“一核两区”工业经济增长极 - 27 -

第二节  做大做强三大产业 - 28 -

第三节  加快转型升级 - 30 -

第四节  鼓励全民创业 - 31 -

第七章  拓宽服务领域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32 -

第一节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33 -

第二节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 35 -

第三节  完善服务业发展机制 - 37 -

第八章  挖掘资源优势 做强旅游产业 - 38 -

第一节  整体布局旅游规划 - 39 -

第二节  深度挖掘旅游资源 - 40 -

第三节  精心打造旅游品牌 - 40 -

第四节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 - 41 -

第五节  科学设计旅游线路 - 42 -

第九章  强化统筹推进 实现协调发展 - 43 -

第一节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 44 -

第二节  增强基础施支撑能力 - 45 -

第三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47 -

第十章  成果普惠大众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 50 -

第一节  坚决打赢贫攻坚战 - 51 -

第二节  健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 53 -

第三节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 54 -

第四节  促进卫生人口事业健康发展 - 56 -

第五节  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 57 -

第十一章  推进改创新 扩大对外开放 - 58 -

第一节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 58 -

第二节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 - 60 -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2 -

第四节  建设法治平安西丰 - 62 -

第五节  提高融合水平 - 64 -

第十二章  强化机制保障 促进规划实施 - 65 -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 65 -

第二节  注重规划 - 66 -

第三节  加大项目支撑 - 66 -

第四节  强化联动 - 67 -

附件:名词解释 - 69 -

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西丰县抢抓新机遇,适应新常态,战胜新挑战,迈上新征程,大有作为,加速突破,实现脱贫升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根据西丰县面临的形势与环境,在认真评估、分析“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梳理发展脉络,明晰发展理念,研究提出西丰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作为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纲领,谱写实现中国梦的西丰新篇章。

第一章  评估“十二五” 厘清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西丰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强县富民升位为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生态强县”战略,确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打造“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方面工作,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一个具有活力和魅力的绿色生态县日益崛起

第一节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十二五”时期,中央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省委省政府突破辽西北、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支持西丰发展诸多政策叠加推动下,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内外因素形成有效互动,发展空间强力拓展发展动力日益强劲

县域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总体呈现趋实的走势。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3亿元,比2010年增长15.8%五年累计完成327亿元,是“十一五”的1.6倍,年均增长3%。三次产业比为40.5:21.4:3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亿元,五年累计完成28.6亿元是“十一五”的2.8倍,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7%。五年间共化解债务2.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现。十二五”期间,持续实施“项目年”活动,项目招商取得历史性突破贵州茅台、辉山乳业、东阿阿胶等国字号上市企业落地建设,交通、城建、水利、教育等方面一大批项目陆续开工竣工,拉动投资不断增长,促进投资结构和质量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引进域外项目210个,实际到位资金185.6亿元,引进投资额超10亿元以上项目5个,超亿元以上项目38个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4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乡消费水平快速消费环境和平台日益完善,居民生活及消费观念不断改变,消费结构得到升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新网”工程、家电下乡工程等政策惠及广大农村,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市场、平岗辽北蔬菜批发市场、鹿城商厦、城区步行街、农村集贸市场等平台有序畅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消费业态做精做细,教育、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消费需求不断升温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的消费方式迅速兴起,拉动消费作用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内生动力增强。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4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1.8倍,年均增长9.4%

特色产出口优势彰显。依托鹿产品进出口加工贸易保税试点以及国家级鹿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的优势扩大鹿产品出口,“买世界、卖世界”的鹿产业品牌的集聚力、影响力已经叫响,西丰世界鹿产品集散中心地位强势突出。“十二五”期间,实现出口创汇9432万美元,比“十一五” 期间增长51.8%;新增自营出口企业38家,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5.2%劳务输出实现3300人,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5%;进口实现1.3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62%。“十二五”期间,共引进外资企业2家,引进外资额2370万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6.4%

第二节  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农业基础地位愈加稳固。国家惠农政策得到认真落实。耕地面积有效保护,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9.4万亩,粮食年均产量保持在36万吨。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肉、禽、蛋、奶产量均大幅增长。特色资源比较优势持续发挥,以鹿、设施蔬菜、中草药材、榛子、柞蚕等为代表的农业特色资源产品已经成为西丰县的标志和品牌,中国鹿乡、柞蚕之乡、中药材之乡等美誉已然叫响。获得“中国鹿产业第一县”称号,被省政府确定为“一县一业”鹿业示范县,成为世界瞩目的鹿产业贸易中心。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决定性突破,无公害农产品标识达15个,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68.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1%。农业现代化步伐稳健,经营方式不断转变。流转土地40.7万亩,流转比例达到51%;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30家,带动全县农户5.72万户,农民人均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获得收入5175元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有29个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省、市级示范社打造了河崴村、石湖村、万福村等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已见雏形。

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主导工业经济结构基本形成。生命健康产业上升为辽宁省省级发展战略,成为突破辽西北重点扶持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列入辽宁省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实施筑巢引凤工程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到2015年,入驻园区企业已达120余贵州茅台、辉山乳业、东阿阿胶等国内知名企业成功落户生命健康产业园区。五年间,通过实施工业“五项工程”、“一企一策领导包扶、兜底部门服务、开展“促保贷”以及加强企业经济协作鼓励企业组团等实施机制促进辽宁美麟、辽宁鹿源、金丹药业、中敖清真、沈阳机床西丰铸造等企业扩产升级、做大做强,支撑起工业发展的骨架。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显著,五年间,开发新产品158个,获得国家专利25项。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9户,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发展到18户,产值超亿元企业发展到7户,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8亿元增加值实现6.5亿元

服务业发展活力增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传统服务业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人居地产、金融保险、休闲旅游、家政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交相发展,新兴业态开始兴起,服务业网络与平台日趋完善,不断升级。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城乡商贸服务业批零企业7000余家。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应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方式发展趋势良好,已初步构建起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大框架。五年间新增商贸物流企业8家,新冷链物流项目7个,鑫祥和物流园辐射及带动力增强,申通、圆通、顺丰等13家快递公司在西丰实现乡镇全覆盖。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商贸流通集聚区被省服务业委确定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入驻商户596户,成为全国最大的鹿产品经营集散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柞蚕产品土特产品贸易平台。城子山山城遗址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5星级企业、省级十佳农闲村庄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新增金融机构3家。到2015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24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17亿元,年均增长4.4%。

第三节  城乡社会发展不断进步

生态品牌应凸显。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大幅改善,打造“生态郡”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协调发展,被确定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省级生态县。持续推进青山工程,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封山育林、闭坑矿生态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60.47%。有效实施碧水工程,集中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深入开展蓝天工程,垃圾处理厂、热源厂、天然气站及汽车加气站相继投入使用,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和秸秆等专项整治行动,城区大气环境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医疗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加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持续下降。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绿色、文明、洁净城市同步发展,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协同推。完成城区色彩和石人沟河旅游带、产业带规划编制城区给水、山水新城控制性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实现中心城区和乡镇区域范围控规全覆盖。六安生态新城基本完成功能布局。五年间,完成城区棚户区改造8处,户数2516户,建成御林尊邸水岸家园、御林新城等标准化小区10个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完成规划馆、火车站和“八街六路”、“三街一路”、小街小巷道路改造及城区排水、奥德燃气等工程。大力实施“三化”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环境卫生极大改观。郜家店、安民等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郜家店镇列入到全省100个重点建设城镇,成为铁岭市综合改革试点镇。农村人口城镇化开始起步,到2015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3.9%

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区域交通、城乡交通、旅游交通协调发展公路建设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十二五”期间,实施沈平线、西东线、玉横线、辽开线、郜威线等重点工程,修建完成万泉桥、金星南桥、玉屏大桥等桥梁47实施了公路绿化、景点建设等工程。西开高速公路及辽西铁路客运通车,实现了西丰几代人的夙愿。到2015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1412.31公里,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50多公里优良的交通网络承载西丰向新阶段跨越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先后与清华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药物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辽宁美麟、辽宁鹿源参茸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西丰县生命健康产业院士工作站。共完成专利申请151项,完成省级科技成果鉴定4项,获得省、市级科学技术奖励21项。成功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6项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教育水平继续提高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年均教育支出3.06亿元,比“十一五”年均增长137%。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新建中小学教学楼、幼儿园、食堂、教师周转宿舍、塑胶操场15处,改扩建项目40余个,新建多媒体教室20个,配置电脑850台,校园网站建设开通率达71%,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适应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形势,试点农村初中进城办学,撤并农村学校,扩建城镇学校,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教师数量质量不断提升。

居民健康有力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顺利开展“十二五”以来,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增加,医疗设备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乡镇公立医院改革和乡村一体化管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卫生预防保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年完善。新农合制度覆盖率达到100%,年参合率超过93%,参合率和报销标准不断提高,每年约有80余万人次获得补偿,补偿金额近亿元,惠及了全县居民。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保持均衡发展,人口年均自增率0.69‰。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和新农合医疗、新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4.72万人,参保率达到96%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3.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以内。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44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80元/人/月,受惠人数大幅提高;医疗救助金额提高到8000元/人/年。社会福利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救助水平不断提高。精准式扶贫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完成建档立卡信息录入工作实现10.9万脱贫,贫困人口减少72.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52元,年均增长11%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实施。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在全市率先开展“促保贷”业务,破解了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独创“三退一围一补”模式,西丰经验在全省推广。预算编制改革成效显著,乡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良好,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被国家确定为基础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重点联系县。扶贫开发经验得到省市认可驻村工作实现全覆盖。营养餐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营改增试点等改革有序推进。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经济社会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更加健全,人大政协监督作用持续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丰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依法治县扎实推进。平安西丰建设取得新成果在全市率先推行“一岗双责”工作机制,各领域安全生产态势持续向获得省市安全生产先进县和省级平安县荣誉称号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持续努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由于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国内“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下降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制约因素仍突出,影响着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仍不牢固。落地开工大项目少,投产达产率不高,支撑发展的动力不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仍处于全省后位。

二是产业结构尚需优化总体处于中低端。工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完善,传统农耕意识仍很浓厚,农民增收比较困难;传统服务产业比重过大,新兴服务业有待崛起。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水平仍需提高。建设资金不足,土地供给环境承载约束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水平仍较落后,人们发展观念仍需转变。

四是城乡协调及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吸引力和带动力不强。城乡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能力仍需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平安和谐西丰建设任重道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还需做出持久的努力。

这些制约因素需要在“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有针对性地加以破解

专栏1  西丰县“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完成

1

地区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28.9%

年均增长3.1%

2

三次产业结构

15:4738

40.5:21.4:38.1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年均增长28%

年均增长7%可比口径

4

固定资产投资

年均增长30%

年均增长4%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年均增长20%

年均增长9.4%

6

外贸出口总额

2500万美元

2500万美元

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000元

10552元

[8]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

>10%

20%

9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80%

>80%

1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90%

>90%

11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90%

>90%

12

森林覆盖率

63%

60.47%

[13]

新增实名制就业

1.5万人

3.45万人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3.5%以内

控制在3%以内

15

化率

50%

23.9%

16

人口自然增长率

1.14‰

0.65‰

[ ]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章  抢抓发展机遇 激活后发优势

第一节  总体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和变革期,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会不断显现,并且继续从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安全和全球治理等领域扩散,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围绕市场、资源、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相互交织,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更加复杂多变,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支撑高速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转型发展压力加大,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态势没有变,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为重点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正在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新产业、新业态、新增长点不断涌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立足提高质量效益推动可持续的发展前景广阔。

从区域看,东北及辽宁经济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十多年的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凸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探索实践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径势在必行,实现全面振兴面临严峻形势,未来五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将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

从西丰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特别是依托生态优势,确定生命健康产业主攻方向,打造“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的区域发展定位,与县域资源禀赋高度契合,与产业发展基础高度吻合,与消费者对生命健康的关怀高度切合,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耦合,为“十三五”时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崛起、后发赶超,历史性脱掉贫困县“帽子”,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指引,西丰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未来可期

第二节  信息优势

西丰县地处辽宁省东北部,为长白山脉与松辽平原过渡带,周边市县大多属于三、四线中小城市。大区域位于沈阳、长春两大城市群之间,距航空港与海港距离均较远。次级区域位于辽宁铁岭、吉林四平、辽源三个地级市中心地带,属于相对滞后地区。这一区位地理位置条件,决定了西丰位于传统意义上辽宁东北门户边陲,交通不便,通讯落后,信息闭塞,社会交易成本过高的历史状况。但随着辽西铁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伴随中国生产力布局由南向北、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的调整和优势产业、产品全国性布局的强势展开,西丰县传统意义上的区位劣势已经逐渐消除。交通通讯技术与工具的进步消弭了空间距离的差距,位于辽宁东北门户边陲,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历史已经基本改观。特别是中国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大区域布局逐步完善,小区域布局逐渐展开,西丰将逐渐成为连接吉林省南部与沈阳经济区乃至环渤海、京津冀地区联系的重要节点。西丰区位环境显著改善,区位劣势的短板逐渐补强,后发优势将强力迸发。

第三节  特色资源优势

西丰县特色资源相对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梅花鹿养殖基地、鹿产品加工基地和鹿茸经销集散中心。柞蚕、林蛙、山野菜、榛子等土特产驰名中外。独特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品种丰富且品质优良的中草药材资源,是“国内优质的东北道地中草药材生产基地”,素有“北方药谷”之美誉。耕地资源优良,是辽宁省5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之一,被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产品展示和销售基地。“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经济由温饱型经济向休闲型经济的转换、社会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演进,西丰特色资源的后发优势开始强势发挥,被确定为全国第一家鹿产品加工贸易保税试点地区,鹿茸、鹿鞭被国家质监总局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11月省政府正式确定为省级“一县一业”鹿业示范县,成为西丰利用外资和出口贸易的主打产品;以柞蚕为原料的“美麟”牌柞蚕丝被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特色资源吸引了贵州茅台、辉山乳业、东阿阿胶等国内知名企业进入投资设厂西丰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进而转化为市场优势的路径已经开启。

第四节  生态人文优势

西丰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清初即被封为皇家围场城子山古城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季分明,山峦起伏,生态完好。是全国第一个以县为单位整体通过绿色环评的全国绿化模范县、绿色食品基地县和辽宁省重点林业县;全县森林覆率达60.47%,空气质量优良率90%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均值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被誉为天然氧吧。秀美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积淀,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重要支撑“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已经开始名扬省内外,并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赏识,逐渐成为省内外绿色、健康、休闲旅游的“世外桃源”沈阳经济区的“后花园”。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已经开始显现,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

第三章  明确总体思路 绘制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四个着力”为遵循,以“四个驱动”为引擎,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东北新一轮振兴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重大机遇,坚定实施“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生态强县”战略,突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着力打造“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厚植优势,增强自信,实现西丰脱贫升位,建设美丽和幸福新西丰。

第二节  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创新,转变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增强政府空间管控能力,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创新,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更好地发挥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功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创新,不断增强科技人才支撑能力文化软实力,为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坚持协调发展。强县与富民相结合,经济与资源相协调,城镇与农村相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一方面坚持跨越发展思路,突出生命健康产业主导优势,奠定强盛地区经济,富裕城乡居民,塑造西丰崭新形象的产业基础,彻底改变西丰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发展相对滞后的面貌和形象,另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稳中求进,安全运行,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建立与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统筹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永葆西丰绿水青山环境,夯实永续发展基础。巩固提升生态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环保生产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着力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继续保持和不断增加西丰绿色环境的厚度,塑造绿色特色产品、服务和文化品牌,彰显西丰绿色生态价值

坚持开放发展。把对外开放、增强区域合作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和环渤海地区合作”、沈阳经济区、“铁四通”区域合作战略实施,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在更广领域、更大空间和更高层面拓展对外开放、合作领域积聚域外之力,实现有利要素聚合发力的良好局面。

坚持共享发展。突出以人为本,强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着力提升脱贫就业、社保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保持西丰和谐安定,使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保持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速,改革发展振兴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彻底摘掉贫困县“帽子”,力争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30位第二方阵,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和谐幸福新西丰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9亿元,年均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6亿元,年均增长14.1%;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亿元,年均增长11%外贸出口创汇44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

——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生命健康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产业链条更加充实和延伸,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生命健康产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到20:35:45

——社会民生更加改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事业全面加强共享发展水平普遍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提升。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加完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确保实现4.19万现行标准贫困全部脱贫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建设新台阶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在全国叫响。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2%,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确保达到功能区标准,出境河流水质达到考核标准,城区噪声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土壤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传媒、体育等各项事业得到多元化、多层次推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旅游、饮食、保健和养生文化广泛开展,城乡基层文化资源加快完善,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文化产业日益壮大

专栏2  西丰县“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序号

     

 

2020年

 

年均增速%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09

12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5

1.38

预期性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6

14.1

预期性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6

15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9

11

预期性

6

户籍城镇化率

%

50

5.22

预期性

创新发展

7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

3

预期性

8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32

5.3

预期性

9

科技进步贡献率

%

59

预期性

10

互联网普及率

%

≥90

预期性

共享发展

1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600

12

预期性

12

贫困人口脱贫数量

万人

4.19

约束性

13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8.3

预期性

14

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

11.5

0.26

约束

[15]

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人数

万人

3

预期性

16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

预期性

17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万套

0.277

约束性

18

农村人口安全饮水普及率

%

100

预期性

绿色发展

19

耕地保有量

公顷

61303

约束性

[20]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5

约束性

[21]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5

约束性

22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吨/万元

≤20

约束性

23

森林覆盖率

%

62

约束性

开放发展

24

外贸出口总额

万美元

4400

15

预期性

[25]

新增外贸出口企业

12

预期性

[26]

引进域外项目数

100

预期性

[27]

招商引资额

亿元

132

预期性

 注: [ ]为五年累计数。

第四章  完善空间格局 调优发展模式

第一节  空间布局

“十三五”期间,依据西丰资源环境、发展潜力和方向,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城镇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全县区域空间发展布局按照“一带两区”格局展开。

“一带”——东西一带——西丰中部横贯东西的城镇带和产业带由西至东包括郜家店、西丰、更刻和安民四镇组成,依托辽开铁路、高速公路,建设西丰县核心产业集聚带和城镇带。产业集聚带以西丰县生命健康产业园区为核心,安民、郜家店产业园区为两翼,重点发展以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为主导的加工工业;城镇带以西丰镇建设为中心,东西安民、郜家店两翼为副中心的城镇带。

两区——南北两区。围绕打造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在南部成平、房木、金星、振兴、和隆、营厂、凉泉七乡镇,以发展柞蚕、中草药、鹿、烟叶、苗木等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业为主导,建设特色产品和旅游基地;北部明德、钓鱼、陶然、德兴、柏榆、平岗、天德七乡镇,以发展绿色果蔬产业为主导,适应高端消费需求,建设精品果蔬产业基地。

“一带两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始终坚持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原则以园区建设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城镇化水平提高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全面提升西丰产业结构层次提升县域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二节  发展模式

围绕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建设“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力,强力释放地区内生性增长潜力,打造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全品牌文化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全价值链模式。采取产融结合措施,通过资本纽带连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企业与农户、企业与企业,生产与销售使农户、企业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立体运作,建立价值共同体。

——全产业链模式。以生命健康产业及其技术为依托,按照产品同根、技术同源、价值相关原则,一体化发展农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在技术和产业上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全面促进、良性互动、最大限度的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

——全品牌文化链模式。把生命健康产业与地区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养生食品”“健康服饰”、“休闲游乐”、“保健医疗”、“皇家鹿苑”等全域文化链品牌。

第五章  强化农业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稳定农业发展不动摇,紧紧把握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发展主线,做大优势产业,做精农业品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开拓西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新局面

第一节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合理布局农业发展。按照全县发展空间布局,以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的方向,坚持走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严格保护好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前提下,着力打造南部特色产业基地、北部精品果蔬产业基地、中部产品加工基地“农业三大功能区”

保障粮食安全。落实国家粮食政策。抓好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完成国家良种补贴项目、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建设任务,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食产量,巩固粮食生产基础地位。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耕地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合理有序流转,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从以往单纯追求产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方向转变。“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产量稳定在35万吨。

基本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肥、控药、控添加剂,大力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到2020年,全县累计认证绿色食品标识1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2个,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4个,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效检测样品600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0万亩,占全县耕地果园生产总面积的83%,基本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进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先进县行列。

第二节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以土地确权、流转为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将各类关联效应强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市场销售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整合为一体,使分散的个体农民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土地确权工作2018年全部完成。土地流转在2015年的基础上每年增加2万亩,到2020年末流转面积达到50万亩,流转比例达到62.5%。

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适应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大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促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三次产业的有效衔接,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2020年全县农业产业化产值达到85亿元,参与经营农户达到6.7万户,比2015年增加1万户,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获得的纯收入达到8000元,比2015年增加2000元,规模以上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0家,比2015年增加10家。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继续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十三五”期间,合作社每年增加20个,到2020年达到400个;家庭农场每年增加10个,到2020年末达到110个。

第三节  提升农业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挥西丰县农业科技人员较多、实力较强的优势,采取财政补贴、探讨科技入股等有效措施,增强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持久动力与活力。鼓励科技进村入户,走向田间地头,提高创新效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实施良种工程,发展育种产业。大力推广农业生产的先进适用技术。“十三五”期间,主推实用技术48项,品种47个。大力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十三五”期间,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农民科技培训12000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5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9250个。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0万千瓦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现代化水平。强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和“直通式”服务,增强针对性和定量化,为保障农业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销售、各环节的普遍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建设“智慧农业”、“智慧农村”。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覆县、乡(镇)、村的三级农业信息网络,夯实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触网”基础。

第四节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做大做强西丰特色产业,强力推进特色农业规范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重点发展鹿产业、柞蚕产业、林下产业、畜牧业和绿色菜五大产业,建设西丰特色农业五大品牌

鹿产业。“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全国鹿产业第一县,创建全国鹿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全国鹿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打造世界鹿产业贸易中心进一步增加鹿饲养量,夯实鹿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西丰梅花鹿种源保护基地,梅花鹿、马鹿良种繁育基地,创建国家级梅花鹿养殖基地等“三大基地”。建立良种繁育、规模饲养、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社会服务、科技研发和可追溯大体系”。依托“三大基地”和“大体系”的建设,争取行业标准制定权,使鹿产业成为县域发展标志性品牌。到2020年,全县鹿饲养量达到20万只,年经销加工鹿茸600吨。

柞蚕产业。建设全国优质柞蚕母种基地。加强二、三类蚕场更新改造,创建7个省级标准化生态柞园,建立一处育苗20万株专用苗木基地,建立三处柞蚕生产病虫害预警站。中刈蚕场面积完成45万亩,补植蚕场10万亩。放养面积稳定在51万亩,放养把数5000把。

林下产业。重点挖掘中草药、商品林蛙等林下产业发展潜力,建设省级林下产业生产基地。到2020年,中草药材种植面积20万亩,营销品种达到300个,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实现年产商品林蛙3000万只。   

畜牧业。稳定发展猪、牛、羊、鸡四大类畜牧业商品的生产,重点发展辉山乳业牧业基地,打造省级畜牧业产品生产基地。 “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10个以上,2020达到120个以上,生猪饲养量达到110万头;加快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建设,每年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以上,到2020达到30个以上,饲养量达到35万头;羊饲养量2020年达到37万头以上;每年新建10个以上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壮大肉鸡养殖规模;加快推进辉山乳业牧业小区建设,为乳制品加工区建成投产提供支持。用现代化畜牧业改造传统畜牧业,整体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实现清洁化饲养和适度规模养殖

绿色菜。建设“铁(铁岭)四(四平)通(通)”区域性菜生产基地。到2020年,果树面积达到12万亩;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到20万亩,每年新发展食用菌500万袋重点建设天德镇、平岗镇、柏榆、德兴乡、钓鱼镇5个现代设施农业小区

专栏3  现代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四个10”工程扶持10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建设10大农业示范区、重点培育10大优质农产品品牌、重点打造10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种植业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农业科技推广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工程、中草药材产业化生产及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玉米螟绿色防控、粮油高产创建工程

鹿产业项目“一县一业”鹿产业示范县建设项目、鹿产业化建设项目、国家级梅花鹿种鹿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鹿茸饮料加工项目、省级保种育种建设项目、争创全国鹿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项目、争创国家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项目林下药品种植基地项目、苗木花卉基地项目标准榛子示范园建设项目、生态蚕场建设项目、优质蚕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高效精品果树基地项目

畜牧业项目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项目、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罐建设项目、大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生态建设项目、生猪调出大县项目、“粮改饲”项目、奶牛良种基地项目、肉牛产业化发展工程、辽西北五市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辽宁省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项目(菜篮子工程)、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

 第六章  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构建工业经济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把握“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全力壮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素质,叫响产业品牌,构建西丰工业经济新格局。

第一节  打造“一区”工业经济增长极

“一核区”,县城西部生命健康产业核心区、郜家店生命健康产业拓展区和安民工业发展辅助区???????????????????????????????将新上工业项目尽可能摆放在三大园区内,形成特色鲜明、土地节约集约、管理规范科学、功能多元复合、产业强势崛起的工业经济增长极

生命健康产业核心区。突出生命健康产业园区的核心地位,重点发展药医疗、营养保健、绿色食品加工三大产业茅台保健酒、中国野蚕丝、辉山生态奶、鹿业系列产品四大品牌继续完善园区的道路、供排水、供电、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工程,提升园区功能,承载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引进15大型企业,园区企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70%以上。

郜家店生命健康产业拓展区将郜家店工业园打造为生命健康产业拓展区承接与生命健康产业相关联的产业进驻和发展,形成与生命健康产业园区核心区的有效呼应,加速壮大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和水平

安民工业发展辅助区。重点对安民工业园区进行优化提升,加大对园区进行环保升级改造和嫁接改造,加快清理闲置和低效用地,整顿停建项目和停产企业,调存量,提质量,逐步打造成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基地。

第二节  做大做强大产业

围绕构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着力做大做强医药医疗、营养保健、绿色食品加工三大产业,品牌建设力度,筑牢工业经济发展基础。

——医药医疗产业

壮大医药产业水平。依托辽宁金丹药业、铁岭鹿宝堂药业、铁岭春天药业等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名优中成药剂型和国药准字批号,加大生物医药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动现代中药的研发和生产,加强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开发高效低毒的各类新药,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药企开展战略性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业以辽宁众源医疗器械为龙头,加强经济技术协作配套发展,引进与医药企业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到“十三五”期末,力争引进3-5户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营养保健品产业

保健酒加工。围绕“完善园区、建设酒城、培育品牌、打造基地”发展思路展开,以实现茅台(西丰)健康产业项目投资达效为带动,开发鹿茸保健酒、鹿鞭保健酒、人参保健酒、三鞭保健酒产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御林酒业、辽宁鹿城酿酒总厂组团发展,形成产品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把保健酒打造成西丰生命健康产业的龙头产品。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园规模以上保健酒企业达到5户,实现产值15亿元。

鹿产品加工:重点支持神鹿集团、辽宁鹿源、民和鹿业、东兴参茸、万鹿公司等企业,引进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的大企业,对全县鹿产品进行整体包装开发,提高鹿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提升鹿产品加工能力和科技含量,重点开发多元化鹿保健品、鹿医药品。对接国家级鹿产品研究机构,组建鹿产品研究基地,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园鹿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5个,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

柞蚕加工:重点支持美麟集团、易兴丝棉等企业对蚕茧进行精深加工,协调美麟集团、易兴丝棉等企业组团发展,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形成西丰野蚕丝健康系列产品集团化经营。借助美麟集团“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双荣誉优势,推进与央企中丝集团合作,树立品牌形象。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园柞蚕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户,实现产值3亿元。

人参加工:以鹿滋堂生物科技公司与上海医药集团达成黑参加工项目为契机,带动全县人参加工产业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园人参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户,实现产值1亿元。

林蛙加工:鼓励鹿滋堂生物科技、鹿宝堂等企业深度挖掘林蛙产品的保健功效,对林蛙油、林蛙脑、林蛙皮进行精深加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加工工艺,加大对林蛙保健效用的研究力度,积极开展二次开发。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园林蛙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2户,实现产值0.6亿元。

——绿色食品加工产

依托西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质农产品,做大、做深、做精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条和品牌,将西丰发展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工业基地。着力加快辉山乳业全产业链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中敖清真、昊军食品等企业,推动乳品、米、蔬菜、肉牛健康食品开发生产。鼓励企业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微生物技术、酶技术等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深度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到2020年,制品加工能力达到22万吨,绿色有机米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以上,蔬菜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以上,肉牛加工能力达到6万头,食品加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5%。

第三节  加快转型升级

坚持增量提升与存量优化并举,调优结构与加快发展并重,通过创新驱动,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以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增量,构建西丰工业经济体系主体结构。加强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辽宁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药物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提高辽宁鹿源、美麟集团、鹿滋堂、金丹药业等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重组,推进实施御室(北京)控股集团收购的鹿王药业中药饮片等企业重组项目。加快“互联网+”工业领域应用,促进“两化”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协同效应,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西丰生命健康产业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资源,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完善工业创新体系,为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以“互联网+” 全面实现“互联网+”与企业的对接和匹配推动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节  鼓励全民创业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重点扶持发展小微企业,通过降低创业门槛、放宽准入行业、强化创业指导等措施,营造大众创业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制定适合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重点解决创新型、成长型、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政府补贴、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向小微企业初创者提供策划咨询、手续代理、人员培训、技术应用、登记注册等方面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帮助小微企业解决初创阶段的突出困难,提高小微企业创办成功率,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大力开展面向小微企业的服务。

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变化,及时改进和开发适销对路产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展示会、产品交易会、供求洽谈会以及国内外商务考察活动促进跨区域合作交流,寻找发展商机。

加强设计、研发等服务。支持小微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推进小微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加大对各类小微企业人员的培训,扩大培训范围,推动开展管理咨询服务,引导小微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专栏4  工业重点建设项目

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郜家店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医药医疗产业项目辽宁金丹药业、铁岭鹿宝堂药业、铁岭春天药业、众源医疗器械项目

营养保健品产业项目茅台集团健康产业参茸保健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御林酒业生产项目、神鹿集团保健品、黑参加工项目、林蛙精深加工项目、辽宁鹿源保健品生产项目

绿色食品加工项目辉山乳业西丰全产业链乳制品加工项目春天药业和皇家一品保健食品加工项目

企业重组项目:御室(北京)控股集团收购的鹿王药业中药饮片项目、宏宇生物与上药集团合作开发项目;修正药业与鹿城酿酒公司合作项目、辽宁美麟集团与中丝集团合作项目、鑫丰生物科技与山西泽林制药有限公司合作项目昊军食品公司与北京庆丰包子合作中央厨房”项目正式落户辽宁御颜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让东兴参茸项目、广富牧业有限公司与辽宁润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

推进合作项目:与天津天士力合作开发原料基地项目、与北京保健集团合作开发鹿产品项目、与北大荒集团合作绿色农产品加工、保健食品加工项目

第七章  拓宽服务领域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  

坚持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积极拓宽新的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服务型经济,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5%。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能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对农业、工业渗透力,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次级区域物流中心,构筑以生命健康产业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体系,按照“仓储、物流”的功能定位引入国内知名企业建设集国际会展、全球化采购、连锁销售、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平台,建设物流服务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连锁经营网点,确保商品质量安全。

电子商务。全力营造“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浓厚氛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政策引导,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作为契机,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农村电商发展的突破口,以吸引电子商务企业入驻电子商务产业园为抓手,重点建设完成电子商务产业园,德兴乡德兴村、振兴镇振兴村淘宝村建设工作。鼓励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企业投资建设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工程,实现网购网销。完善快递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东北参茸中草药市场知名度。兴建大型冷链仓储物流中心,积极寻求与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合作和扶持鼓励企业自主开展电商业务相结合的方式,并借助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电子商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广泛交流与推广,实现市场的电商全覆盖。

金融服务业。加大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吸引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引进保险、证券、创投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扶持担保业和风险投资业发展,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进一步优化金融运行环境,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完善金融配套服务功能,优化服务环境,打造优质载体平台,繁荣西丰金融市场,为全县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力争引进和新设各类金融机构1-2家,新设小贷公司2-3家,力争上市企业达到1-2家,形成各类金融机构齐全,服务全面,竞争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公证签证、法律服务信用平台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建立西丰中介服务体系。为各类社会需求主体提供政策咨询、投资论证、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经济代理、市场调查、公证鉴定、工程招投标、法律服务、家庭理财、信用评定等各类服务,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组建行业协会,不断完善社会中介行业服务标准,逐步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研发设计服务加强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培育企业品牌、丰富产品品种、提高附加值。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利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开放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促进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实现研发设计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顺应人民群众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扩大生活服务消费。重点促进商贸、旅游、健康养老、社区服务、房地产等贴近服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的繁荣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新型消费,为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商贸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流通组织经营方式,整合商贸流通资源,推进经营管理创新,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等新型业态,扩大服务业产品供给,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手段先进的商贸流通网络。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新网”工程建设为抓手,完善和培育24个农村集贸市场,引导连锁经营企业在乡镇、村屯开设便民连锁经营网点,提高农村商品配送能力。农村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西丰县果菜批发市场和平岗辽北蔬菜批发市场,积极推进西丰县农贸大厅、德兴旺德蔬菜批发市场、松树蔬菜批发市场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发展,规划建设房木镇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城市重点建设和完善商业集聚区。加快商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精心打造大型购物中心,商品市场和商贸商务区。以鹿城商厦为龙头,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建设集购物、娱乐、餐饮、金融、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务广场,构筑城市商业核心区。建设规范步行街、华海云都品牌生活日用品商业区,提升餐饮服务一条街服务品质,完善五金建材装饰一条街功能,吸纳更多专业商家进驻形成集聚效应。

健康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挥区域优势,努力将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优美生态环境的天然基础,抢抓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全社会普及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加快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做强养老服务,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重点加强医疗卫生、康复护理、老年健身、养老保险、健康食品、老年用品、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与省市大型医疗保健机构的联系,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创立健康养老服务联合体,争取“十三五”期间初步建成西丰健康养生、休闲养老服务基地核心区,打造西丰健康养生、休闲养老产业品牌

社区服务业。建设管理规范、队伍专业、设施配套的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家庭医疗保健、养老托幼、超市、便民店、标准化菜市场、餐饮店、洗染店、美容美发店、家政保洁、商品配送等社区服务网点,满足居民各方面消费需求。不断拓宽社区服务内容和领域,扩大社会就业空间。

房地产业。活跃房地产市场,规范物业管理,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房地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活跃房地产租赁市场,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形成租、售市场联动发展格局。保护环境推行节能节地型住宅。推进住房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居民收入基本适应,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会展业。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主题,梅花鹿、柞蚕、中草药及其他林下产业等动植物为标志,建设西丰会展业自主品牌。组织邀请工业与商贸流通企业及地区参加举办各类展洽活动。突出办好中国(西丰)鹿业年会,提高知名度,促进会展业发展

第三节 完善服务业发展机制

完善服务业政策,建立高效灵活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向服务业集聚。保障服务业用地需求,稳妥扩大信贷消费,优化消费支付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进程,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专栏5  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商贸流通项目:都市型商务广场建设项目、商业步行街改造项目、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御林尊邸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项目、中国(西丰)食品城、东北中草药材市场C/D区建设项目、保税仓库建设项目、物流园建设项目

子商务项目: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小微·云商东北正源产品推广平台项目、鹿保堂药业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久点久网络商城运营平台项目

健康养老项目:县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柏榆中心敬老院维修改造项目、桃源圣地康复养老项目

家政服务项目:西丰县家政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第八章  挖掘资源优势 做强旅游产业

按照“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发展定位要求,围绕“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旅游品牌,科学设计旅游项目,整体规划旅游布局”发展思路,挖掘区域自然人文历史资源,建立区域旅游产业体系,逐步把旅游业建设成为西丰支柱产业,努力实现向旅游强县的跨越。

“十三五”期间,继续拓展旅游发展领域,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打造一批以生命健康产业为特色,在省内具有较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基本建成旅游设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目的地,打造以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历史人文文化为内涵的高品质休闲旅游环境,宜居宜游的休闲度假旅游名城,把旅游产业早日建设成为西丰支柱产业。到2020年,力争全县旅游产业经济指标翻一番,国内游客人数超过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0亿元。

  整体布局旅游规划

西丰旅游布局规划按照“一核三轴四带八区”展开。

“一核”即以西丰镇为旅游核心服务区,其主要服务职能是旅游服务、市区观光、商贸购物、食宿安排等。

“三轴”即以横贯市区的寇河为主轴,碾盘河、石人沟河为辅轴,构筑西丰旅游集聚区。

“四带”即东部休闲养生旅游带、南部森林避暑度假旅游带、北部农业观光养生运动旅游带、西部生命健康产业观光旅游带。

“八区”即皇家狩猎主题区、森林避暑度假主题区、休闲运动主题区、健康养生养老主题区、冰雪运动主题区、都市田园主题区、生命健康工业观光主题区和商贸服务主题区八大旅游主题景区

第二节  深度挖掘旅游资源

依托“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柞蚕之乡、中国中草药之乡、生态养生健康之乡”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基础,挖掘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文化内涵,适应不同消费者旅游经历及其旅游偏好,把握消费者对旅游区认识的共性,遵循旅游形象的可塑性原则,重视正面和积极形象的树立,塑造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地形象。

西丰旅游形象定位:自然人文旅游、休闲养生旅游、生命健康产业观光旅游。围绕“休闲养生到西丰”旅游战略口号,设计旅游景点,烘托地方性特征,满足旅游者不同的旅游偏好

第三节  精心打造旅游品牌

运动养生”品牌依托皇家围场历史文化,建设康熙皇家狩猎场;依托冬季冰雪资源,打造辽宁雪乡;依托独特的低山丘陵地理特点,依托初具规模的水库湖区,开展水上体验旅游,依托东北红豆杉养生谷,开展沟域生态旅游,打造休闲养生之地。

“民俗文化”品牌依托东北亚古丝绸之路文化、西岔沟东胡扶余文化、城子山高句丽文化、盛京围场满族文化、萨满民俗文化,打造东北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区。

“绿色生态”品牌。依托生态环境基础,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小镇旅游,打造生态旅游区。

“生命健康”品牌。依托茅台保健酒、鹿产品加工、鹿场养殖、柞蚕放养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东北红豆杉加工,开展生命健康产业观光旅游,塑造“特产之都”品牌,打造生命健康产业旅游区。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

按照旅游业“游、娱、购、吃、住、行”六个环节不同要求,安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游有所得、娱有所乐、购有所值、吃有特色、住有舒适、行有便捷”的旅游环境。

游——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根据不同景区、景点的游览内容,突出其特色,增加其内涵,加大其吸引游客的力度。

娱——围绕景区、景点的特点,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和运动,实现游与娱的有机结合。

购——开发旅游商品和地方特色产品。以鹿的祥瑞和蚕的奉献精神为主题,开发鹿蚕旅游文化纪念品。每个景区都要开发一种以上特色旅游商品、一册景区导览书籍、一家礼物专营店。

吃——重点开发地方特色鲜明、风味浓郁,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特色小吃、农家饮食、饮料和便携式食品。

住——提升景区、景点农家住宿条件,重点完善市区住宿环境,探索建设西丰养生养老城,满足老龄化人口需求,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行——保障景区、景点道路畅通,交通标示清晰准确,公交路线车辆便捷,停车场安全宽敞,方便游客出行。

突出西丰特色景点游览——特色产业观光——特色饮食品尝——特色产品购物一体化旅游项目。

  科学设计旅游线路

加快完善以城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子山古城、康熙狩猎场东北红豆杉养生谷为核心景区的旅游项目,以及梅花鹿观赏园、农业观光体验园、泉北农家等辅助旅游项目,举办城子山登山节、城子山山花节、城子山森林旅游节、登嘎拉达围萨满文化节等旅游活动,宣传和塑造消费旅游形象。

着重开发“中国鹿乡——西丰之旅”旅游项目。一是以梅花鹿为主题,树立“逐鹿西丰之旅”旅游品牌;二是“皇家围场之旅”为主题,打造西丰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深度挖掘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带、生态度假山庄、农家乐为主题的“绿色生态美丽乡村”旅游,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品牌。

逐步开发保健酒、柞蚕丝加工、中草药加工、乳业奶制品加工等为主体的“生命健康产业”旅游,夯实“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发展基础,全产业链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建立生命健康产业的旅游品牌。

加强与省市旅游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设计和建设沈阳——铁岭——西丰一体化旅游路线和景点。

专栏6  旅游业重点建设项目

康熙狩猎场项目

城子山古城项目

美麟野蚕丝博物馆项目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

大湾滑雪场项目

凉泉生态满族民俗村—嘎山项目

世界鹿角博物馆项目

梅花鹿公园项目

东北红豆杉养生谷项目

诚信湖旅游开发项目

解放沟千亩红果采摘项目

中草药材观光农业项目

灵雨生态园

雁岭沟采摘园

利水库、聚德湖水库、中和水库房木璟渔休闲度假村建设项目

  强化统筹推进 实现协调发展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分工合理,功能定位清晰,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有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一节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绿色生态,传承文化,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完善老城功能,提升新城品质,城乡统筹发展”思路,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为主线,优化城镇布局,建设文化城市、智慧城市、特色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优化城镇布局。实施“一带两翼”城镇建设工程,引导发展串珠状网络状城镇链即沿辽开高速和辽西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重点,以建制镇为基础,构筑布局级次分明、结构合理、点轴相连、互动并进的南北两翼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形成“一带两翼”城镇化发展格局。“一带”西起郜家店,中部西丰县城,东至安民镇,建设成为西丰城镇带,重点建设西丰县城,面积达到14.4平方公里,城镇户籍人口达到1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8万人,县城城镇户籍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比率达到30%以上,全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两翼”南部和北部,重点建设郜家店、安民等产业各具特色、文化各具风格的中心镇、建制镇。

建设宜居乡村。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工程建设,争创省市级“宜居示范乡”、“宜居示范村”,到2017年,全县创建4个“宜居示范乡镇”,40个“宜居示范村”,100个达标村。实施宜居达标村环境治理项目,开展村屯综合整治,控制面源污染。有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重点抓好垃圾收集清理、禽畜粪便处理、道路边沟硬化、村屯绿化亮化建设工程,2020年,建成一批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传承历史、富庶文明的宜居乡村。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争创园家级园林城、卫生城为载体,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绿化水平,适时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公安局东、晨光村、西丰镇西出口三处棚户区改造工程,总户数2770户,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

大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通过产业规模扩张和产业集聚,带动城镇规模扩大和品质提高。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一方面,加速农村人口域内市民化进程,建立新型户籍制度,放宽落户标准,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全县实现存量农村人口市民化5万人,平均每年1万人;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通过“农民工”方式,实现西丰农业人口域外市民化进程,进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提升本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增加剩余人口福利。

第二节 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建设现代水利体系。进一步加大河道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和高效利用体系,逐步实施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统一管理,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江河流域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全县防洪减灾体系,为县域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水利支撑。

优化道路网络。推进“绿色交通、低碳交通、生态交通、快捷交通”体系建设,提高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加强县城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的连接,继续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拓展农村公路覆盖广度与深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覆盖镇村的公路网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出行系统和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网络。合理布局建设城镇停车场,以有效缓解堵车和停车矛盾。

推进“数字西丰”建设加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实现网络全覆盖增强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推动“互联网+”西丰行动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农业、工业以及网络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旅游、食宿、档案等服务业,引领创新发展方式,推进“数字西丰”建设步伐。

保障能源供给。进一步完善城乡电网。加快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天然气、低硫柴油、液化石油气、生物质能源、电等优质能源以部分替代煤,实现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发展。重点推进辉山光伏发电项目、昌图至西丰天然气输气支线工程加强农村能源开发,到2020年建设大中型沼气池150个,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500户。建设以玉米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固化企业10个,提高秸秆和农作物能源利用水平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西丰。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为着力点,强化全域生态发展战略,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美丽西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产品供给把节约资源和生态文明、生态安全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按照西丰中东部低山区、中部河谷区、北部丘陵区生态功能区划分,推动各区域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工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开展生态红线划定,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0.5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控制在20立方米/万元以下,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

继续实施青山工程。以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培育资源、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全面提高林业生态建设品位为“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十三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建设经济林产业带40万亩,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2%。

继续实施碧水工程。加强水污染控制。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诚信水库、宝兴水库等水源地以及寇河等河流生态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幅提高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年生产量;推行生态农业,积极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残留农药,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分别减少50%。实施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禽畜粪便处理站,实现病害猪、牛、羊、鸡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80%以上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95%。

继续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整治城市扬尘、农村秸秆焚烧。加强油品管理,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开展绿标路建设,限期淘汰黄标车。加大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扩大天然气、媒制甲烷等清洁能源的供应。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培育环保产业发展。加大县区裸露地面综合整治和绿化覆盖,严厉查处露天焚烧、烧烤和油烟污染以及垃圾乱堆乱放等违法行为,集中力量解决扰民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环境问题。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原则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在西丰县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主体的大规模工业化时期,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双赢格局。

建立生态保护数字化监管体系。利用“互联网+”建立环境保护大数据,启动开发“互联网+”环保信息系统助力环保执法,精准环保执法力度,开通环保微信渠道,提供便捷环保投诉渠道,实现环保组织管理信息化,争取环保工作100%进入信息系统流程,规范信息标准,实现环保数据和其他领域的数据互通共享。利用“互联网+”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育自觉践行环境意识的生态公民推动建立线上线下全民参与、全员监督、各尽其责环保参与机制

专栏7  统筹协调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城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红旗路西段道路延伸工程东西北沟综合管廊建设工程、环城路工程、县城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城区绿化透水路面建设工程、暖房子工程、小城镇给水及排水工程、城镇停车场、郜家店镇省重点小城镇建设工程、安民镇独立工矿区改造工程

现代水利体系工程:河道治理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防汛抗旱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库与水闸除险加固及新建工程、移民工程、重点水源工程、引调提水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工程、水产养殖工程、水土保持工程

交通重点工程:集锡线18.729公里改建工程、县级以上公路104.14公里改建及大中修工程、环城路26.362公里改建及新建工程、县内干线公路网络调整工程、农村公路70公里大中修工程、农村客运站工程、道路运输配套工程、西丰综合客运枢纽站新建工程

能源重点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生物质固化燃料项目、辉山光伏发电工程和沼气浓缩项目、昌图至西丰天然气输气支线项目、汽车加气站项目

环境保护重点项目:“青山、碧水、蓝天、沃土”工程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宜居乡村工程、诚信水库等水源地保护工程、农业种植业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畜牧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产业园区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工业“三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垃圾场渗液处理项目、重点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程、三级监测站标准化实验室用房建设工程、凯帝供热有限公司脱硫设施建设项目、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项目、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项目

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体系五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中央财政补贴试点造林工程、村屯绿化、森林抚育、退化防护林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和天然保护、湿地保护、闭坑矿山生态治理、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项目

第十章  成果普惠大众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脱贫、就业、社保、收入、教育、医疗卫生等问题,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水平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更多、更公平、更实在改革发展成果。

一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六个精准”原则,严格按照“五个一批”部署,采取超常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对全县贫困村、屯、户、人进行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工程,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开发格局。加强精准化和个性化扶贫,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实现三年内使现行标准下41900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2016年脱贫17000人、2017年脱贫14900人2018年兜底脱贫10000人),四年内实现1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整村脱贫销号(2016年至2019年每年脱贫30个村)彻底摆脱“一高一低一无”的现象,彻底摘掉西丰贫困县“帽子”,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脱贫攻坚战。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到户扶贫、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产业化扶贫、定点帮扶等扶贫政策进行扶持,实现发展一批。一是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继续开展以互助资金模式为主的项目到户扶贫工作,以互助式扶贫为主要手段实现脱贫人口全覆盖,引导和支持41900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立足当地资源就地脱贫,使每个村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家庭都有稳固的脱贫致富项目二是加强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针对6000名贫困劳动力开展电工、车工、焊工等就业技能培训和围绕农村主导产业的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及积极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做到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每户有1人就业、掌握1门实用技术,每个村有1名致富带头人三是做好产业化扶贫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蔬菜批发市场等项目,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五年将扶贫龙头企业稳定在12家四是强化定点扶贫继续争取省国资委、省扶贫办和相关单位、企业的全力支持,努力使定点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给钱、给物”向“帮助上项目、帮助联系项目”转变。全面落实驻村工作,继续执行“牵手计划”,在现有驻村单位基础上,继续争取更多县(市)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加入驻村工作,实现“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力争到2020年,所有驻村工作队落实帮扶项目100个,解决实际问题1500余件,脱贫贫困户1800户、贫困人口6300人。充分发挥扶贫卡健康卡诚信卡“三卡”作用,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移民扶贫和翻建改造安置一批。对全县建档立卡中D级危房户实行就地翻建或购置空房政策,补齐短板中的短板。三年对全县1500户D级危房进行改造,帮助4500人脱贫,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帮助移民户发展生产项目,与培训等扶贫政策相结合促进移民户就业,确保移民户有业可就,做到“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实现建一户、脱贫一户。

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通过两种方式来脱贫。一是对患有大病、残疾的贫困人口,将联合实行大病救助、应保尽保;二是对其他因病致贫的人口,通过医疗救助扶持解决。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政策,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通过发放学费补助和生活补贴实施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对全县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通过教育扶持解决,对高中、中职、高职、大专以上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建立贫困学生台帐,发放学费补助和生活补贴。

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贫困户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低保政策来兜底。会同民政部门,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体系,实施低保标准线和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体制,统一识别,统一确认,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10000名贫困人口全部实行低保兜底。

第二节  健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就业。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就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方针,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歧视性就业障碍。完善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形成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加强公共就业培训服务载体和能力建设,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培训补贴制度。“十三五”期间,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全县新增实名制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通过加大创业,促进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形成合理收入格局提高城乡民民收入水平

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加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水平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户救助、特殊困难群体等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县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7万人、8.3万人、2万人、1.9万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各类保险水平。

第三节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突出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建设教育强县。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施农村幼儿园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性强、普惠性广、质量较高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8%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提高“两基”水平,增加城镇义务教育资源,合理规划教育布局,努力解决县城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到2020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目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加强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和特色专业建设,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对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等劳动力广泛开展职业培训。结合生命健康产业的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为全县经济提供智力支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完成职教中心的升级改造工作。推进特殊教育科学发展。到2020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保障残障儿童受教育权利。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班班通”。提高学校标准化水平,补充实验室器材,实验室装备率达70%以上。到2020年,70%以上图书室达到省级标准。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筹建城东教育基地,新建小学教学楼三栋,标准化幼儿园三所,铺建塑胶体育场四块。逐年加大教师招聘力度,调整教师年龄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节  促进卫生人口事业健康发展

推进健康西丰建设。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中医院门诊楼,地方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业务楼以及社区、农村卫生院附属设施等建设项目,为更好行使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提供保障。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鼓励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社区和乡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全面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推广应用中药组方技术治疗常见病、地方病,实现中西医有机结合。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强化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处置能力。建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落实国家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继续巩固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县成果,开展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十三五”时期全县人口自增率1.16‰。

重视妇女和未成年人工作。实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提高妇女素质和妇女社会地位,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提升未成年人福利水平,提高未成年人整体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全面发展。

  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坚持文化产业的地域特色,努力将西丰县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的文化优势,转化为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深度挖掘地方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支持发展文化创意、演出娱乐、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项目,抓好“一县一品牌”——“鹿文化”项目建设,争取纳入省示范项目,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均衡配置。建设一座高标准图书馆。

促进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开展好群众性文体活动,引导“广场舞”及其他各类健身活动的健康展开。重视网络社会发展新趋势,利用互联网发展地方体育产业与事业。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大力推动广电传媒事业的发展。创新地方广电传媒内容,营造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传播地方特色与优势产业,开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全社会文明水平。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载体,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开展“爱家乡、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加强和改进公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规范公民道德行为,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文明度。

专栏8  社会民生重点建设项目

脱贫攻坚项目:建档立卡、到户扶贫、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项目、定点扶贫项目

教育事业项目:西丰高中建设项目、西丰职专建设项目、西丰县实验小学建设项目、柏榆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农村乡镇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金星天德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项目、中小学塑胶操场建设项目

卫生计生项目:县第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村标准化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造项目、地方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改扩建项目;县计生服务站改扩建工程、新建9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县婚姻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文化体育项目:城子山山城抢险维修工程、图书馆建设项目、中国野蚕博物馆项目、大型体育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全民健身中心项目

劳动就业项目:西丰县普惠制培训实习基地建设项目

第十一章  推进改革创新 扩大对外开放

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县域外向型经济水平。

一节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着力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责,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完善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制度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管理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推行“阳光”审批、网上在线审批等新制度、新机制,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初步建立促进发展、保障有力、职能健全、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架构。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断形成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

推进农村等领域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新型产权制度,创造性的进行农村集体用地的出让、租赁、入股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兼顾国家、集体、农民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机制。妥善开展国有林场、农场、鹿场等方面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体系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为核心,深化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领域改革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市场配置要素改革。推进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高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以政府信用建设、金融信用建设、企业信用建设为重点,制定完善信用相关制度、管理办法、信用信息标准,构建信用文化,营造与现代市场体系相适应的社会诚信环境,打造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信用西丰”。加大价格规范、整顿、管理力度,建立动态监管机制。

第二节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科技、绿色、融合”理念,以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和建设“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为方向,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合作引进人类资本,实现在西丰的溢出效应,支撑西丰创新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完善已有的省市级研发中心,发挥其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支持企业设立新的研发中心。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建立创新成果转换机制,鼓励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大力支持和挖掘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和产业创新。支持新产品开发和各类商业的“微创新”,尤其支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创新。分类别制定鼓励政策,实现对创新的精准支持。精心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包括预评估、评价、过程监督及成效评价等内容在内的县域“微创新”评估体系,真正使政策支持产生实效。

加大科技成果引进、吸收转化能力建设。重点建设科技研究开发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合作,与生态研究所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协调推动我县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推进我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大力发挥院士工作站作用,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团队的高端智力作用,针对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创新驱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形成以“一会站”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成“生命健康众创空间”并将其作为西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进而带动全县创新创业发展。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创建孵化中心,探索构建“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器;进一步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撑。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立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需求,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努力建设人才资源强优化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激励、评价机制,建立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引进力度,加强与知名学府和院所紧密联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出一批技术型、管理型等方面的人才,大力吸引高端智力优势补缺西丰科技发展的短板,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干劲十足的良好环境,提高人才对县域发展的贡献水平,为规划实施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第四节  建设平安西丰

加快建设法治西丰。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提高司法公信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适应社会新变化,转变社会理理念,改进社会理方式,着力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社会治理体制,构建新型社区(村)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推进基层服务管理网格化,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质量,不断形成社会公平、社会稳定、活力增强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做好信访接待市民投诉,建立畅通有序的信访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推进平安西丰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特种设备、铁路道口、食品药品、学校等领域的安全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城乡消防工作整合各方面资源,依托统一的管理模式,借助数字化平台,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网格化,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全县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100%,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率100%。加快成为食品安全放心县,保证全县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继续推进“两防”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强洪涝、地震等灾害预测预报,完善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体系,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和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建立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节 提高开放融合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主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环渤海地区合作”、“沈阳经济区”、“铁四通”等发展战略布局中,强化内引外联,积极与周边地区形成融通、互动,促进全县开放型经济发展。

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优化外贸结构和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产业领军骨干企业、完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出口知名品牌、支持改进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做大做强我县优势产业,形成一批具鲜明特色的外贸产业集群和新型外贸发展基地,增强外贸主体实力,提升特色产业领域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至2020年,把我县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建设成为省级出口基地;建设保税仓库一座培育至少1个能够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新增自营出口企业12实现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0家以上,出口超过100万美元企业10家以上。实现外贸出口总额4400美元,年均增长15% 。

加大域外引资力度。坚持面向国内外,拓展域外资金和项目的引进空间,建立有力有效的引资联动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网络招商、会展招商等活动,充分抓住省市全力支持西丰发展及央企、百强民企辽宁行活动等方面有利契机,重点围绕生命健康产业和原有企业兼并重组,以吉黑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沈阳、大连为重点区域,举办系列招商活动,提高西丰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全县招商品牌,在承接产业转移、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开展常态化招商活动。加大招商项目服务力度,优化发展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专栏9  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重点建设项目

科技创新项目:科技惠民计划项目、“一会三站”模式众创空间项目、生命健康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鹿茸活性组分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柞蚕丝胶蛋白提取研究与开发项目、鹿胶系列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平安西丰项目:安全生产网格化项目、城区应急避难所建设项目

对外贸易项:生命健康产业园区省级出口基地项目、保税仓库建设项目

第十二章  强化机制保障 促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委在“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中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党的民主、组织、监督制度化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健康的从政环境和良好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十三五”时期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围绕党的核心,凝聚人大、政府、政协、武装和群团组织以及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坚实发展领导机制

第二节  注重规划衔接

健全和完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围绕“十三五”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各部门规划、乡镇规划专项规划坚定发展思路连续性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命健康产业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 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规划”、生态县规划“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西丰县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以及18个乡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协调,实现“多规融合”, 形成统一协调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使规划蓝图有序实现。

  加大项目支撑

强化项目建设意识。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支撑规划,保障规划落到实处。按照规划确定的方向,聚焦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在生命健康产业、科技人才创新、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教育文化体育、社会和谐安定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工程统筹推进建设项目,按年度精心策划包装一批项目,提高项目编制水平和包装质量,加大建设项目落实力度。注重项目投融资、税收、用地等政策扶持,强化项目建设意识,形成全社会共谋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强项目投资要素保障。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有效破解项目建设资金瓶颈。积极建立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非禁即入”的行业和领域。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投融资模式,创新和增强金融业发展,形成各类金融机构齐全,服务全面,竞争有序的金融支持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抢抓“一带一路”、东北振兴等政策机遇,加大政策研究,把握政策信息,积极争取落实,着力争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促进政策效应加速释放,增强项目政策、资金、用地、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

      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对重大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按职能分工分配到县级主管领导和部门第一责任人,完善目标责任制和项目推进考核、激励机制,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对已落地项目的排查,着力提高项目的资金到位率、工程开工率和投产达效率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为规划目标实现注入强大动力

  强化联动机制

加强规划责任落实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并将其列入各乡镇、各部门考核内容,提高各级政府、各部门及政府公务员的执行力。根据“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编制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建设项目分解落实到年度具体工作计划中,建立规划实施机制执行体系

加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加强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将规划的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与规划提出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对比,并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系统分析,为动态调整和修订提供依据,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十三五”规划的宣传,推进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增强社会公众的规划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实施良好环境,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附件:名词解释

四个全面: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四个着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中提出四个着力要求,即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四个驱动:2015年辽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解决辽宁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问题,必须同步实施“四个驱动”:创新驱动、改革驱动、市场驱动、开放驱动,打造辽宁经济升级版。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规划,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PP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期叠加:指我国当前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整个经济区包括"一核、7副、10星"的网络城市群,一核是中心城市沈阳;7副是阜新鞍山、本溪、抚顺、辽阳、铁岭、营口城市;10星是海城、开原、调兵山、新民等10中小型城市。

中蒙俄经济走廊:就是把中倡议的“一带一路”同蒙的“草原之路”倡议、俄罗斯正在推进的跨欧亚大通道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中蒙俄经济走廊有两个通道,一是从华北京津冀到呼和浩特,再到蒙古和俄罗斯;二是东北通道,沿着老中东铁路从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到满洲里和俄罗斯的赤塔。

环渤海地区合作:是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7省(区、市)。

铁四通区域合作铁岭、四平、通三市跨区域合作发展战略

一会两站:包括西丰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西丰县生命健康产业院士工作站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

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一高一低一无:指贫困村识别标准,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国家标准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行政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300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

党风廉政“两个责任”:指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